记者观察:让投资养老成为财富管理新选择_每日精选
(相关资料图)
□本报记者 胡杨
养老规划已成为国人的“必答题”。近20年来,“421家庭”结构(4老人+2父母+1子女)更为普遍,这使得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弱化,人们的养老观念从“养儿防老”向“自主养老”加速转变。中信银行发布的《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(2024)》显示,60%的受访者(覆盖全年龄段)已开始尝试养老规划,但未规划者仍占四成,其核心障碍集中于三大层面:缺乏可靠的规划渠道、欠缺专业知识储备、因工作生活忙碌而无暇顾及。值得关注的是,即便未涉足养老规划的人群,也普遍对“子女养老”模式持怀疑态度,尤其在长寿时代来临的背景下,这类人群认为需依赖自身储备应对晚年生活。
养老财富规划的核心挑战之一是维持储蓄习惯。如果能用更无感、更便捷的方式,积少成多实现“被动储蓄”,将有利于积累和储备更充足的养老资金。据BCG亨德森智库观察,市场上已出现一些养老“存钱罐”式的平台,通过零钱自动投资,实现强制储蓄和微投资。人们无需主动操作,消费差额或薪资按设定比例自动转入投资账户,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资金划转的操作门槛,又通过微投资策略(如ETF组合分散配置)实现了小额资金市场化增值,尤其适合储蓄意识薄弱但追求长期积累的用户,助其稳定积攒退休资金。
专业的财务顾问是养老财富管理的另一核心诉求。为了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管理方案,专业顾问需要结合客户的收入情况、风险测评、退休目标等参数,这离不开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。而生成个性化方案后,工具也要继续使用自动化手段优化资产配置,确保投资组合与市场环境、人生阶段动态匹配,让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均能有效积累和管理财富。相较于传统顾问,数字赋能后的智能顾问应做到剥离情绪化决策干扰,做到长期布局、价值投资,让养老资金的长期属性和价值属性得到充分体现,最终从物质角度帮助人民群众安享晚年。
解决上述问题,对于人民群众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有极大的助力作用,还能为金融市场迎接长期资金、耐心资本奠定坚实基础。就第二支柱而言,企业年金可以用“核心+自选”的账户管理模式实现持续储蓄和财务规划,年金账户的基础部分由企业统一配置稳健型资产,超额部分赋予员工基于风险偏好的自主投资选择权,待资本市场成熟度提升后逐步扩大自主决策范围。就第三支柱而言,个人养老金制度更能引导储蓄型养老向投资型养老转型,推动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和国家战略产业对接。
BCG亨德森智库还提出了“打通账户流动性壁垒”的建议:研究建立住房公积金、企业/职业年金、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整合机制,满足全生命周期住房与养老需求。允许在重大医疗支出、子女教育等特殊场景下跨账户调剂使用,探索家庭成员间养老资金的应急划转规则。总体来说,更加灵活的机制、更丰富的创新产品以及更智能的方案,都将更好地服务养老规划需求满足,随着自主养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投资养老也必将逐渐成为主流。
标签: